中国仪表和自动化经历了20世纪50 ~ 60年代初创期,到80年代改革开放,在继续深入发展的同时进入到技术引进期,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飞鸿踏雪泥》前几辑中刊载了仪表与自动化制造业界回忆仪表生产制造技术引进的两个案例:杨桐《中美合资企业第家-上海福克斯波罗责任有限公司》和马元中《我经历的电磁流量计技术引进》。前者阐述筹建中外合资企业谈判技术引进、签约、建成,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所获效果及离职后的反思:后者回忆电磁流量计的技术引进始于日本、法国、英国,访问开封仪表厂及出国考察、谈判、培训实习等翔实过程。
本文试图描述我国20世纪80 ~ 90年代流量仪表厂技术引进项目全景,以及回忆亲历电磁流量计技术引进若干情况和撰文时的感悟反思。
引进主要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有45个项目,其中4个项目是在21世纪初实现的,按9个品种归类(表1)。 资料取自《重大装备配套引进与合资生产的仪表控制管理系统目录》(1998)、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流量测量及仪表产品引进项目指南》(草案,1988)、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流量仪表专业委员会技术发展咨询部《引进工作座谈会资料》(1990.12)、 其他(包括会议交流、媒体、网络信息)。表1的45个项目中1151型电容式差压变送器是同型号重复引进了2次,违反了当时政策规定,实际是44项。45项按品种引进项目数和百分比(表2),以差压变送器引进项目最多,其中传统仪表占53.2%,新技术仪表占46.7%。技术引进方式性质有许可证贸易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中外合资、对外独资4种,诸品种引进方式分布如表3所示,以许可证贸易和中外合资为主体,分别占48.9%和42.2%。中外合资项目有2项,到21世纪初,外商收购中方股份转为独资企业,直接成立外资独资企业到21世纪初才产生。
资料来源: 1.重大装备配套引进与合资生产的仪表控制管理系统目录,1998;2.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流量测量及仪表产品引进项目指南(草案),1988;3.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流量仪表专业委员会技术发展咨询部,引进工作座谈会资料,1990.12; 4.其他,包括会议交流、媒体、网络信息。
国际流量仪表领先企业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建立中外合资和技术合作,熟悉了中国市场。2001 年,Krohne公司首先在上海松江成立科隆测量技术等(上海)有限公司独资企业,生产电磁流量计、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等,然后艾默生、E+H、横河、ABB、西门子也相继建立了独资企业,逐步扩大中国市场占有率,并向中东、东南亚等亚洲地区销售,(表4)。除此几家外还有若干外商独资企业,迄2010年合计已超过12家。
技术引进促进仪表与自动化行业跃上一个台阶,中美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杨桐先生在回忆文中最后三段作了总结。杨桐说:“合资企业办得好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的,但带动国内行业发展,实现‘中外两制’也应该是一个不可偏废的目标。从自动化行业现在的状况来看,‘ 技术依赖,行业排斥’已是不争的事实,‘合资企业独资化’也有了示例。”
在谈到合资企业Foxboro现状时,杨桐又说:“……外方的施压还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司的经济效益在快速地增长,但已不能中外共享,因为企业的权益结构已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的性质也已经由‘中外合资’改为‘中外合作’。中方已不再享有管理权,也不能再分红,只能每年得到一点‘固定补偿’。”
对于这些合资企业的今后走向,杨桐说:“作为握有决策权的领导们,绝对不可以片面热衷于‘资产运作’和‘市场运行’,而放弃了行业发展建设的根本责任,绝对不可以利用外资仅被外资利用,绝对不可以忙于‘手段’而忘了‘目的’。”
杨先生的“总结”引起了我的反思,在此向杨先生致意。笔者也经历了电磁流量计技术引进和中外合资企业筹建工作,一段时期参与企业董事会,退休后仍关注企业的运作。回顾这段工作,运行历程与Foxboro如出一辙,亦认同上述观点。下文以此案例予以诠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Krohne 公司携电磁流量计技术转让方案,来华找合作伙伴,最后与上海光华仪表厂成立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一般中方以土地厂房投资,外方以转让技术(know-how) 和关键设备投资。双方尽可能设法拥有高的投资比例分红。Krohne公司却要中方用现金向德方购置电磁流量计转让技术作为中方投资,先取得现金以规避风险,宁可少得利润分红,成立初期外方股份仅占30%,但合同规定董事会议事却要双方一致原则。产品投向市场反响良好,销售逐年增加,一 段时期占有70%以上市场占有率,出乎外方意料,获利甚丰,分红不多。
外方要求改变低比例30%利润分红状况。筹建谈判时所引进产品性能虽然在中国处于领头羊,而在国外已是即将被替代的“生命周期后期”商品。由于“技术依赖”,在合资企业合同期内要再次引进新型号仪表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一次外方却提出将新型号仪表 “专有技术”作为增加的投资,要提高外方拥有的股份比例,从而双方股份接近各半。此后外方挟“技术优势”,以很多理由,每年在董事会提出将股份提高到51%,达到控股的目的,中方未予同意,坚持多年。德方改变策略,于2001年在上海松江成立科隆测量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独资企业,生产新一代电磁流量计和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占领中国市场,边缘化合资企业。21世纪初,中小国营企业改制,原上海光华仪表厂改为国家拥有原光华厂资产的非公有制企业。合资企业董事会中方董事不再由组建合资企业的光华厂代表担任,改由上级公司派代表参加,“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演变成“中外合作”,不能再分红,只能每年得到一点补偿。
仪表与自动化只能靠自主开发,行业才能健康发展,技术引进只能作为过渡手段,不能依赖。以工业控制管理系统为例,20世纪80 ~ 90年代都从国外进口或外商设在中国生产基地供应,为外商所垄断,直到1993年,中控、和利时等企业相继开展自主开发集散控制管理系统(DCS) 并发展壮大,此后外商要在中国市场投标DCS项目,就不容易获得了。
《飞鸿踏雪泥》收录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称记述,是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人的亲身经历、亲手所为、亲眼所见,这些文稿、照片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发展历史的宝贵素材。一篇篇文稿饱含深情的记录着历史,一张张凝聚并唤起记忆的老照片,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60多年历史进程中。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不仅让人们领悟了历史赋予的深意,更让人们体会到在“人”“事”之中所蕴含的规律和精神。
但是,仪表人的故事能进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却不多,“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钧铁杆打苍蝇”,仪表自动化专业就是这一缕细细的藕丝,仪表自动化人常常成为幕后英雄,容易被世人遗忘,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有可能随风飘散。
仪表圈作为行业内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有义务将老一辈仪表人的“人”和“事”分享给更多的人,精析历史,启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