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
全国咨询热线:18952302050

卖虚假报告、被国企列入不良行为名单迟到两年上会的天溯计量该如何相信它的价值?

时间:2025-10-14 12:59:52 点击:7 次

  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日,深圳天溯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溯计量”)将迎来创业板上会的关键时刻。令人费解的是,这家早在2023年7月就已进入问询阶段的企业,为何要耗费两年多才走到上会环节?这背后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

  卖虚假报告砸饭碗/大笔分红触红线月,驻马店广播电视台《法政在线》栏目披露,当地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专项检查时发现安达机动车涉嫌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安达机动车在用的检测线日两次校准期间均存在伪造数据行为,而这两次校准的地点明确标注为天溯计量热力室。

  每张约130元的校准证书是天溯计量的主要盈利来源,依据招股书披露,计量校准服务贡献了公司近九成的营业收入。出具虚假报告意味着砸了自家赖以生存的饭碗。信任危机面前,投资者不得不思考:此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未来又该如何维系客户的基本信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3年驻马店虚假检测报告事件尚未平息,2024年天溯计量又撞上了证监会加强现金分红监管的政策窗口。天溯计量在2020年、2021年、2023年上半年净现金流量均为负,且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仍于2023年6月向股东派发2445.65万元现金红利,占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的58.31%。实控人龚天保成为最大赢家,独揽1550余万元,占实际分配金额的74.82%。

  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深交所要求天溯计量说明是不是真的存在流动性风险及现金分红的合理性。就在天溯计量回复问询函的后一天,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IPO相关新政文件,严密关注拟上市企业是不是真的存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等相关情形,天溯计量恰好撞在了监管的枪口上。

  天时地利人和一点不沾,天溯计量的IPO之路注定命运多舛。2025年1月,又一记重拳袭来——中国华电集团将天溯计量列入不良行为供应商名单,取消其一年交易资格。根据《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供应商管理办法》,D级供应商认定意味着交易过程中存在明确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而华电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其供应商选择对行业具有极强的风向标作用。在计量校准行业,信任就是生命线。当一家央企公开表示不再信任你的校准数据,其他工业公司客户会作何感想?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多客户重新评估与天溯计量的合作关系?

  而这并非天溯计量偶然的一两次“失手”。2022年,其深圳子公司因使用未经检定的核心检测设备,被当地监管部门责令停业半年;对依赖区域业务支撑现金流的子公司而言,这相当于直接切断了一条重要业务线的现金流,短期内对公司整体盈利造成明显冲击。2021年在甘肃庆阳,当地监管部门更是查实其存在无资质开展业务、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出具缺漏项目报告等多重问题。

  计量校准行业长期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部分机构为争夺市场占有率,不惜以远低于行业合理水平的单价参与竞争,继而采取“超越校准范围强行出证”“未实地校准直接出具证书”等违规手段维持盈利空间——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损害行业整体公信力。

  这一乱象的根源在于监管困境:一方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有效技术方法对每份校准证书的真实性进行核验,难以实现全流程监管;另一方面,现有处罚力度下违法成本过低,3万元罚款、短期停业等代价远低于违规收益,难以形成有效威慑。

  正是这种行业生态,叠加天溯计量自身的合规问题,解释了为何天溯计量的IPO审核周期长达两年。虽然天溯计量一再强调“相关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不属于情节严重”,但深交所的连续问询透露出更深层的忧虑:这些行为有没有造成了客户损失?内控整改真的有效吗?监管层的审慎态度背后,是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深层质疑:当一家计量企业的专业诚信屡受挑战,其上市后是否可能再度爆发“黑天鹅”事件?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如何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天溯计量自身的人员结构或可解释其屡次违规的深层原因。截至2025年6月末,天溯计量共有员工2631人,其中销售人员995人,占比37.82%;研发人员106人,占比4.03%,销售人员数量是研发人员的9倍多。高额销售投入与薄弱的研发储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配置更像是一家营销公司,而非创业板所期待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

  在计量校准这个讲究技术实力、数据精度的行业,倚重销售驱动的模式必然导致技术投入不足、内控管理薄弱——这或许可以解释天溯计量不时出现“黑天鹅”事件的原因。毕竟,当测量工具本身都不准确时,我们又该如何衡量此公司的真实价值呢?